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產品生產周期全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制造企業、市場與用戶的互動程度和范圍極大擴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正重塑產業組織與制造模式,重構企業與用戶的關系。“互聯網+制造業”引發了制造業資源配置新方式,驅動制造業生產經營模式變革,促進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給我國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機遇。
數位受訪者首先提到的均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人工成本比東南亞高10倍。馬遙稱,我國人力成本逐漸攀升,近年年均增長率超過20%。“我國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用工成本不斷提高,而美國機械化程度較高,雖然平均用工成本高于我國,但是總體用工成本并不是非常高。”
為了降低制造成本,一方面,企業應積極進行升級轉型,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傳統制造業相結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及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機械化程度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設備市場消費額將平穩增長,平均年增長率將超過10%,到2015年,年消費額將近8500億元左右,
液壓機需求約40萬臺套。壓力機年產量超過25萬臺,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機床工具產品出口仍將保持平穩、持續增長。預計到2015年機床工具產品出口總額將達到110億美元左右。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告別了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步入了更加注重追求質量和效益的時代。機床行業作為工業的基礎、制造業的基石,如今,也同中國經濟一同步入了“新常態”。更多相關信息請查閱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機床工具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市場格局、企業競爭的結構性分化將進一步顯現。現在市場在分化,企業的競爭也在分化。“今年一季度中央在總結中國經濟的時候,說地區和行業之間分化,我們機床行業也是這樣。市場份額在改變,市場格局在重塑,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在分化。這種分化在2015年將進一步顯現。有的企業往下走,有的往上升。”陳惠仁指出,在市場下滑中,長期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企業和處于產業價值鏈最低端的小企業受到沖擊極大,已經倒閉了一批。與此同時,部分優秀的民營企業卻在逆勢上揚,非常活躍。
從模仿組裝到引進吸收,再到收購合作,中國制造與對手的距離越來越近,遭遇的技術封鎖也越來越嚴。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是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必經之路,重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體系,是中國制造轉型中國智造的必闖之關。然而,創新并非易事。創新需要一個好機制。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放手,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制造的重大創新,比拼的是超前的謀劃、堅定的意志、持續的努力。經得住磨礪,耐得住考驗,頂得住壓力,才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