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甘于人后,“制造業2025”計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目標是希望在2025年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到2035年時超越德國、美國、日本等制造業大國。雖然“中國制造”早已聲名遠播,但大多數仍是低端制造,高端制造業仍然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同時,支撐制造業發展的先進制造裝備,發達國家仍然占有絕對優勢。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報告,目前全球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系統等智能制造設備的全球前50大廠商中,74%來自德、美、日三國。
全球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重視制造業的發展。自遭遇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破壞性沖擊后,各國都在思考過去的發展思路,特別是發達國家“重金融、輕工業”的思維開始扭轉,制造業重新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
要想抓住機遇,必須先找到市場的缺口,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生產出來的產品無可替代,用戶才會選擇你。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共生產汽車2211.7萬輛,銷售2198.4萬輛,產銷分別同比增長14.8%、13.9%,汽車工業整體呈穩中有升態勢。作為機床行業的第一大客戶,汽車產業的發展必將給機床產業帶來更好的前景。
“酒香也怕巷子深”,哪怕機床質量再好,再適合你的用戶,如果他接觸不到,那么一切都是無用功,因此打開通往用戶的銷售渠道是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關鍵因素。信息時代,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一般是:產生關注→引起興趣→網上搜索→開始行動→分享傳播。對機床廠家來講,選擇一個合適的電商平臺,讓用戶能夠在網上快速找到自己,就算成功打開了銷售渠道。
目前“智能制造”的藍圖仍未清晰,各方都在摸索。根據羅百輝的觀察,智能制造的核心是要實現研發制造流程和產品的智能化,其中個性化的客戶需求與設計,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的信息接入與共享,售后服務的快速響應等環節、制造環節實現“智能工廠”,等等這些環節構成了智能制造的關鍵組成部分。
“智能制造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標,是建立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的關鍵。”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指出,當前,我國工業發展已經到了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新常態倒逼工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選項。
中外企業實踐的歷史都說明:小企業成長周期中的每個階段都“暗藏殺機”,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關門打烊。而在2001年創建的滕州卡維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已安然度過初創期,目前正處于成長期,發展勢頭很好,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我以為,該企業聚焦于營銷工作,等于抓住了企業管理的根本,就能推動該企業健康成長。
“智能制造”的未來圖景是令人激動的,可以說當下我們正處于大變革的前夜。對中國企業來說,與歐美企業的差距并沒有像以往那么大,在一些領域甚至達到領先水平,因此,在這一輪產業變革中,我們期待中國企業可以彎道超車,實現制造業“質的飛躍”。